close

中秋節又快到了...今年是民國100年,可惜是一樣沒辦法調回去台中過中秋...明年去考一下二技好了...考到就不回去囉!!寧為雞首不為牛尾嘛...

今天來介紹一下中秋節的由來....

前言

中秋節起源於中國,是東亞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慶,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越南、朝鮮半島等地的傳統節日。

按照中國的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起源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但並沒有說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唐朝以後,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一般認為,中秋節開始盛行於宋朝,元末朱元璋起兵時以月餅秘密傳遞「八月十五日殺韃子(即蒙古人)」訊息,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將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正德江寧縣誌》載,中秋夜,南京人必賞月,合家賞月稱為「慶團圓」,團坐聚飲稱為「圓月」,出遊待市稱為「走月」。 關於中秋節來源的傳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該傳說在民間有多個版本流傳,大致內容是:相傳在遠古時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並成為帝王,可是他愈來愈暴戾,多番施行惡政,成了大暴君。有一天,后羿從王母娘娘的手中求得到一包不死藥,只要吃了不死藥,就能成仙升天。嫦娥知道後就把不死藥全部吞下,然後變成了仙女,往月宮飛去。百姓們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漸形成了中秋節拜月的風俗。

各地中秋習俗

中國大陸

中秋賞月。

中秋賞月是中秋節的傳統項目之一,《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至唐宋時期,賞月之風更加盛 行,關於中秋的詩詞也層出不窮,包括辛棄疾的《木蘭花慢 中秋》,蘇軾的《水調歌頭》。《東京夢華錄》更有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吃月餅。

賞月和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了,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 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江浙一帶, 除了普遍的豆沙鹹蛋月餅, 還有「鮮肉月餅」。鮮肉月餅不像其它地區的月餅,只有在中秋期間吃, 而是一年四季都很流行。鮮肉月餅是蘇式月餅的一種,起源於江蘇揚州一帶,口味屬於甜味,做法屬烘焙類。蘇式月餅相比廣式月餅,相對而言吃多了不會有油膩感 覺,也不會太甜,產生高熱量。

在福建廈門地區還有博餅的習俗,而且博餅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廈門海滄大橋旅遊區(AAAA)建設了廈門博餅民俗園。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提燈籠。

中國、香港等地的華人,在中秋節夜晚提燈籠.或將燈籠掛在門前。

在浙江東部,與全國其他地方略有不同,中秋節是在八月十六,而非八月十五,並且傳統上名稱也是直接叫「八月十六」,與端午、重陽、冬至不同。

燒塔。

中秋夜燒塔中國南方的福建、江西、廣東、廣西等地農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磚和瓦片以及樹枝幹草等搭建而成。圓窯形,下寬上尖,內為空心,中秋晚上點燒,常常會有燒塔比賽,塔燒得越通紅越好,燒得越旺越有彩氣。

猜謎。

在廣東各地,中秋賞月時常吃月餅、柚子、芋頭、栗子、菱角,月光餅也時有所見。

香港

在香港,除了月餅以外,楊桃、芋頭仔都是常見的食品。由於菱角現在比較難買,已經比較少見。市民晚上會到公園或其他公眾地方燃點蠟燭、懸掛燈籠或「煲蠟」,但由於「煲蠟」經常導致兒童燒傷,香港政府在1990年代正式把「煲蠟」訂為違法行為,並嚴厲打擊。

另外,在銅鑼灣大坑一連三天的舞火龍活動,是每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客家儀 式。入夜後,區內村民一邊敲鈸打鼓,一邊舞動插滿線香的巨型龍珠,引領一條長67的火龍在大坑一帶街道飛舞翻騰。據說於1880年的中秋節前夕的一晚, 颱風吹襲大坑村,有一條大蟒蛇吞食村裏的家畜,給村民合力打死於破屋內。翌日,颱風過後,大蟒蛇屍體失蹤,大坑村發生瘟疫,引致生命損失。當時,有道士說 此大蟒蛇原本是龍王之兒子,因此要降疫症懲罰該村,報復殺子之仇恨,而村中又有一位老翁,聲稱有神仙打救報夢,指海龍王最怕是火龍,火克制水,所以在中秋 節連續三晚,即是農曆八月十四至十六三天舞火龍,就可解脫這場災難,當時居民為求消災解困,依照道士指引,以珍珠草織成長龍,並在龍身插滿線香,連續三晚 燒鞭炮、舞火龍,之後災禍真的絕跡,並沿襲至今成為了香港的一項獨特風俗,名聲更流傳海外。龍身原先用稻草紮成,現改用珍珠草;龍頭由藤條屈曲為骨架;龍 牙以鋸齒的鐵片造成;雙眼睛是手電筒;舌頭是漆紅的木片。帶引舞龍的珠球是個沙田柚。舞龍時,全條龍身都插上火紅的香,在夜間舞動,點點星火,十分可觀。 從前,節日完畢後,習慣把火龍拋下銅鑼灣避風塘的海底,以示「龍歸滄海」,但近年為免污染海水,於深夜用貨車送到焚化爐去,變作「飛龍在天」。

此外,亦有些地方的習俗會向長者送贈長壽麵或給後輩送贈豬仔餅。

台灣

在台灣,陰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是個重要民俗節日,全國放假一天。至今,台灣一般民眾仍普遍有賞月吃月餅、柚子的習慣。而地區性的文化,如美濃地區的客家人於中秋節宰食水鴨公;宜蘭地區除了月餅,還吃一種以麵粉製成,中間抹上黑糖烘焙而成的「菜餅」;南部地區也有在中秋節吃麻糬的習俗。

1980年代中期,台灣開始興起中秋烤肉的習慣。其來源的說法有很多種。一說廣告商影響,二說是夜間賞月時飢餓,野外烤肉便成為流行。這習慣相信是於此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生活西化,連帶影響傳統的民間習俗,嚴格講起來,台灣的中秋節烤肉的新節慶民俗應該是洋化烤肉習慣的延伸。

另外,同時期臺灣兩家知名烤肉醬進行廣告宣傳戰,進一步炒熱中秋烤肉氣氛。一家打著「一家烤肉,萬家香」的口號,另一家則大量在電視播放「中秋夜, 烤肉夜」的廣告,使得臺灣由南到北,即使是公寓或大樓的都會居民或是鄉村民眾,也會在中秋節當日選擇公園、路邊、海邊或自宅陽台、屋頂等地舉辦烤肉活動。 近年來於臺中市、宜蘭縣、新北市等更舉辦中秋封街烤肉。

近幾年也有以「節能減碳」、減少空氣污染或飲食健康等理由反對烤肉的聲浪,使得較少有官方舉辦的大型烤肉晚會。

日本

日本的傳統的中秋節被稱爲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但是與中國人在中秋節的時候吃月餅不同,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糰子,稱為「月見糰子」。由於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穫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日本人也會賞月,稱之為「月見」(日本語:月見/つきみ Tsukimi),屋內會陳列賞月團子(日本語:月見団子/つきみだんご Tsukimi dango)、芒草(日本語:すすき Susuki)、芋(日本語:里芋/さといも Satoimo)等。

中秋詩詞

有許多古代詩人寫下了詠誦中秋節的詩詞。

其中宋朝詞人蘇軾所寫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最為人熟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

源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7%A7%8B%E7%AF%80维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vesick69 的頭像
    lovesick69

    吾不愛世人只愛自家人

    lovesick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