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01574.JPG

 

今天拜了七娘媽...想說也該搞懂這風俗了...不然以後小孩子問我該怎麼回答...查了一下原來這個日子有這麼多意義...

 

1.七夕情人節

 

每年農曆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稱乞巧節,這個節日和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有十分密切的關係。牛郎、之女之名始見於《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

但這首詩中的牛郎、織女,充其量只是兩個星宿的人格化,還談不上是傳說,一直要到東漢(二五~二二O)的《古詩十九首》,才在牛、女之間天加了悲劇的愛情色彩: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至於牛郎、織女傳說的梗概,則在南北朝時漸漸成型。《歲時廣記》引南朝梁殷芸(四七一~五二九)的《小說》道: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費織紉。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

但這段記載中完全沒有提到七夕,一直要到梁朝宗凜(約五OO~五六三年)的《荊楚歲時記》才明確的指出:「七月七日是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時間、人物均已確定後,牛郎、織女的故事經過代代的口耳相傳,及民間創作者的增飾、潤色之後,遂發展成一個情節豐富、動人的民間傳說。

 

2.拜床母


以 七月七日為「床母生」,要祭祀嬰兒神「床母」。床母的由來,據說是這樣的:古時候有個書生叫郭華,去參加秀才的考試。路過蘇州,住在旅館中,晚上出去買扇 子時,竟和賣扇子的姑娘一見鍾情,當夜兩人變成了夫妻。不料郭華竟暴斃於床上。賣扇的姑娘很可憐郭華的慘死,又怕被親戚鄰居知道,就把他的屍體埋在自己床 下。後來這個賣扇的姑娘竟懷孕了,十個月以後產下一子,為了安撫郭華的靈魂,她經常地用酒菜在床上焚香祭拜。有人問她為什麼這樣作,她說是拜床母可使孩子 長得快,曾此便有人認真的仿效她拜床母。也有人認為賣扇的姑娘拜的是情夫(即台灣化的「契兄」),所以拜床母就是拜「契兄公」。

據說這個以訛傳訛的床母生日就在七夕。本人將十六歲以內的孩子稱為「花園內」,軍售床母的保護。所以在這天,這些少男少女都要從下午六點起,在自己的寢室供祭床母,供品要有雞酒油飯,並燒床母衣(木刻衣服圖案之金紙),以拜謝床母保護幼兒。


3.七娘媽

七 夕也是另一位神祇----七娘媽的生日。七娘媽和床母一樣,都是兒童的保護神,但是兩者擁有不同的傳說來源。七娘媽又稱為「七星娘娘」、「天仙娘娘」,七 星娘娘有人指其為北斗七星的配偶神,有人則認為是指包括織女在內的七仙女,又稱「七仙姐」或「七仙姑」。在台灣以七星娘娘為主神的廟有雲林縣斗六鎮的濟安 宮與嘉義縣太保鄉的福濟宮。「七星媽」與「天女娘」則專指織女。台灣以七星媽為主神的廟有雲林縣水林鄉的七星宮及台南市的開隆宮,均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民間信仰七娘媽者,皆於七夕此日黃昏供祭。供品有軟稞(一種中心壓凹的湯圓,傳說是給織女裝眼淚的)、圓仔花(即千日紅,為祈求多子多孫)、雞冠花、茉莉花、樹蘭、胭脂、白粉、雞酒油飯、牲禮、圓鏡 清水一盆,新毛巾一條(讓七娘媽洗手洗臉)。必不可少的還有一座紙紮的七娘媽亭,家有滿十六歲者,特供粽類、麵線。祭後,燒金紙、經衣(印有衣裳之 紙)、並將七娘媽亭焚燒,無法焚盡的竹古架丟至屋頂,此稱「出婆姐間」(婆姐,傳即臨水宮夫人女婢),表示該孩童已成年。胭脂、白粉一半丟至屋頂,一半留下自用,據稱可使容貌與織女一樣美麗。

約在兒童週歲前後,往寺廟祈求七娘媽或註生娘娘觀音媽、媽祖等,請求保護,並以古錢或銀牌、鎖牌, 以紅絨線串成絭,懸在兒童頸上。父母並為孩子許願,如果子女能順利長至十六歲,必至廟中還願。此後每年七夕,父母會帶孩子至廟中祭拜。附近無廟的,就在家 中自設香案,並在神位前換上新的紅絨繩,稱為「換絭」。等到子女滿十六歲則於七娘媽生日此日「脫絭」,往寺廟祭拜還願,答謝七娘媽的庇祐。

七娘媽的信仰,在閩南及客家兩個方言群中又有不同的傳說。閩南的傳說中隻女的姐姐們由於同情牛、女兩人被王母娘娘拆散,便暗中保佑那兩個孩子,使他們平安健 康的長大。由此才發展出七娘媽是兒童保護神的說法。為人父母者,為了能讓神保佑其子女,便把子女送給七娘媽為義子或義女,稱為「拜契」。

客家人也有「拜契」的習俗,但是原因截然不同:相傳七星娘娘有七位,自從織女離開後,只剩下六星在一起,由於沒有固定祭祀的廟,所以在神格上屬於「閒神」,平時下凡來遊遊野野(即閒遊亂逛之意)。相傳七星娘會抓人小孩,因此八字低的就給她作契子,以保平安。


DSC01571.JPG

 

 

 

 

DSC01572.JPG

 

4.做十六歲


祭祀七娘媽最隆重的,要算是台南開隆宮的「做十六歲」。台南地區在農曆七月七日,凡家中有小孩滿十六歲的,家長都會帶著子女前往開隆宮還願。連橫台灣通史: 『富厚之家,子女達十六歲者,糊一紙亭,祀織女,刑牲設醴,以祝成人,親友賀之。』台南人做十六歲的由來與五條港經濟活動另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據云昔在台 灣府成大西門外水仙宮前有五條港,郊行雲集,商業鼎盛,來往船隻皆由五大姓分據碼頭裝卸,其中不乏 仔工幫忙搬運,只有領半薪,所以當地工人家中,有小孩滿十六歲即在農曆七月初七,「七娘媽生」時舉行座十六歲的科儀,並告知鄰里分贈紅龜,請來工頭及親朋 好友歡宴慶祝,並從此日後可領「大工錢」。

台南做十六歲的科儀是於七月初七準備麻油雞酒、麵線、四果、五牲、六色菜碗、七碗甜芋、紅龜 稞、二根帶尾甘蔗、金紙、經衣、七娘媽亭等祭品於門口祭拜,七娘媽亭是由竹架紙紮糊成的樓台,高約五呎有三層,各曾分別貼有福祿壽全、蓬萊宮、百子亭或七 娘媽亭等字。若為男孩者做紅龜,女孩做雙連龜分贈街坊鄰居除了攜帶供品祭拜外,還有一象徵子女成年的儀式:父母手持七娘媽亭立於神案前,年滿十六歲的子女 匍匐穿過供桌及七娘媽亭,男孩起身後須往左繞三次,女孩則右繞三次,稱為「出婆姐間」或「出鳥母間」,鳥母,據說是七星娘娘所託照顧小孩的仙鳥。祭拜的供 品中,較特殊的有「甜芋」,取其「吃甜芋才有好頭路」的好口彩。有的人家也供祭香煙及檳榔,這是為七月日自鬼門關出來的「好兄弟」準備的。

除了父母當子女做十六歲外,外婆家還須準備衣服、鞋帽、手錶、項鍊、腳踏車或縫衣機、雞、鴨等,在七月七日這天至七娘媽廟為其外孫(女)做十六歲,並設宴慶祝。



5.乞巧會

台灣府志:『人家女兒,羅瓜果、線針於中庭,為乞巧會』乞巧會台南府城婦女於七夕夜的傳統活動,是夜在月下設香案,備針線、花生、瓜果、凸粉、胭脂之類祭拜 織女及牛郎星。祭畢向月引線穿針,穿進,解為針巧美兆;並向天邊拋凸粉,粉落臉上,解為面貌美兆。台南開隆宮正殿璧堵即有此種活動的彩繪。

台南府城夙以刺繡聞名,婦女皆專女紅,故七月初七是日午亦又一俗,即放清水一盆曝曬日中,水漸熱膨脹而生表面張力,置針浮水中,觀盆內針下陰影諸狀,如係雲 彩、花鳥、剪刀等形態,謂之得巧;反之則粗如槌子、係向鐵絲,則謂之得拙。此與織布、刺繡信仰之神明有關,歲有拜織女、祭械神之說。



6.魁星會

「台灣縣志」云:「七月七日,是日為魁星誕辰。是夜,各塾競鳩資備祭品以祭,間亦有演戲者,歡飲竟夕,村塾尤甚,更有屠犬以祀者」。連橫的「台灣通史」云:「士子供魁星,祭以羊首,上加紅蟳,為之解元,值當者持歸,吉兆。以羊被角為解,而蟳若元字也」。

魁 星相傳為文運之神,按魁星為北斗第一星,乃因魁有首選、第一之意,為士子所好,又魁與奎音近,遂以魁星作為奎星之俗稱,事實上魁星與奎星各有所屬,奎星為 二十八星宿之一,主掌文章。七月初七為魁星誕辰,故台南府城士子舉行「魁星會」慶祝,是一種求取功名的助興遊戲。就是以桂圓、榛子、花生三種成圓形或橢圓 形可實用的乾果,分別代表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以一人手握三種乾果各一顆往桌上投,隨它自行滾動,某種果乾滾到某人前面停止下來,某人為狀元、榜眼或探花......這樣吃喝玩樂,一直玩到大家都獲取功名才盡興。

台南孔子廟自清康熙年間即建有魁星樓,可見府城讀書人對求取功名的重視。



7.晒書

相 傳是日曝經書,不蠹,乃舊俗也。「世說新語」任誕一則故事:「阮容步兵居道南,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貧。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紗錦綺。仲容以竿 挂大布犢鼻於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復爾耳』」傳為七夕一段佳話。古人惜書怕潮濕或遭蟲蛀,乃於魁星壽誕晒書,表示讀經載道,戒慎恐懼。

 

 

DSC01573.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vesick69 的頭像
    lovesick69

    吾不愛世人只愛自家人

    lovesick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